不完美的勇气【8】

第八章 如果这件事能做好,那么其他事也能

——关于“自我变革”

亚历山大(阿德勒的大女儿)回忆说:“我们这些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大人们总是待在一起,吃完后,孩子们想玩到什么时候都可以、剩菜剩饭也没有关系。”

“我们什么时候离席上床睡觉父亲母亲都不会管,都全由自已判断。

“只有一个要求:第二天准时上学。”

——引自《回忆阿德勒》

这段话也是阿德勒心理学中“课题分离”的案例。

音乐也好,舞蹈也好,无论做什么都行,让自己体验一次“能做得很好”的感觉。

这种经历会让人感到“其他事情也能做好”

阿德勒说:“一件事情要是能做好,那么其他事情也能做好,这个道理在教育和人生的其他方面都适用。”

笔者在人力资源公司任职时,曾经说过:“不管是玩游戏还是集邮,能在某个方面做到第一的人才值得录用。”阿德勒也说过相同的话,音乐,手工,哑剧……无论做什么都行,只要有一次能做得好的体验,就能将这种感受扩展到其他领域,做好其他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起来。

关关键是不要一开始就挑战高难度,不要从自己最不擅长的方面下手,每一个人都要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进行自我挑战,从中获得自信。

老师,父母和领导要先找到对方感兴趣的方面,关注他们在这方面能力的提升。如果在感兴趣的领域有过成功的经验,自信就会增加。人们不可能突然对什么事都自信满满,自信总是先从某一方面开始的。如此这般,其他事情也都能顺利完成。迈出这第一步,“相信自己能做好,就能做好”。

将感兴趣的事情做好,再将这种自信推而广之。

先尝试与一个人建立共同体感觉,然后将这种经历扩展到父母、兄弟姐妹和朋友。

想要提高他人的共同体感觉,仅靠口头讲理是没有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真正与他人建立高度的共同体感觉,然后逐步将这种感觉推及其他人身上。这就像是“在一件事情上体会到自己有能力,再把这种感觉推及其他事物上”。共同体感觉也是如此。

自己体验不错的产品,才能推荐给其他人。相反,连自己都没有体验过的感觉,就不可能传递给他人。只要让对方体会到共同体感觉的美好,就能提高对方的共同体感觉。

当然,遇到反面教材时,要尽可能地回避。假如老师、父母、咨询师或上司本身缺乏共同体感觉,满嘴都是对他人的批评和责难,那么,就容易对共同体感觉的提升起到负面作用。

在阿德勒心理学中,人具有决定自己性格的自我决定性,但是也会受到家庭和老师的影响。他认为,虽然家庭和老师不是决定因,但却是影响因。作为教育者,要让自己成为起积极作用的影响因。

我们首先要与对方建立起共同体感觉,然后进一步扩张。

从让他人快乐的角度出发,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正如前面所讲到的,共同体感觉是成功或失败、幸福或不幸、善与恶的区分标准。换言之,所有问题的原因都在于缺乏共同体感觉。阿德勒曾说过,只要强化了共同体感觉,所有的问题便都能迎刃而解。

就拿前面提到的那位受失眠困扰的女士为例,阿德勒交给她一个任务-“想想有什么方法能让丈夫高兴”。结果,那位女士当晚就睡得特别香。日本有句谚语:一事知万,也就是举一反三的意思,即只要通过一件事情就可以知道所有的事情,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

职场上曾有前辈指点我:“工作不顺利的时候,不妨去神社拜拜。”那时,年轻的我以为:“求神灵底佑事情就顺利的话,就不用那么辛苦了。”今天想来才豁然开朗,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是托了祖先的福。那些因为工作忙碌就不去拜祭祖先的人,也不会把顾客公司和同事当回事。一事知万,养成带给周围人快乐的习惯,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我们不妨每天思考一下:“明天做些什么才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

严格的教育只会扼杀个性、使人堕落。严格的反面不是娇惯。

自由自治才是教育的目的,才能造就独一无二的伟大人格。

“严格教育的弊端,说再多遍都不为过。”阿德勒认为,严格的教育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严格教育破坏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间的信赖关系,让双方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样就无法开展真正的教育。同时,还会让对方丧失共同体感觉,失去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第二个问题是,严格教育和过度娇惯十分类似。统治和调教其实是一回事,都会剥夺对方自己思考判断的自由,让他们对教育者言听计从。这样就会让对方失去思考的能力,只会盲目服从。虽然强制行动也会有所成效,但却无法让人从中获得自信。相反,强制的行动失败后也不会进行自我反省,因为在他们看来,责任不在自己。出于强迫往往不会令人学有所得,就算拥有一技之长,也仅限于被调教和训练的领域。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拥有决定的自由和自治的能力,学会自己承担责任。让人自己做决定,通过品尝成功的果实获得自信,体会失败的痛苦和责任,从中积累经验并吸取教训。

不要强制和压迫他人,应给他们自由和自治的权利。

个人的才能或无能不是遗传的,而是源于教育者的才能或无能。

假如认为遗传决定能力的高低,那么就不需要教育者了。

“所谓适当的教育,就是无论能力高低,给个人成长必需的教育。”阿德勒说,“我不相信孩子们天生就有天才和庸才之分,但教育者确有’能’与’无能’之别。老师和父母找不到适合的教育方法,就将一切归咎于遗传的缺点。这不过是借口,孩子的能力不足要归咎于教师和父母的怠慢。”

此外,阿德勒认为,正确的组织管理能够弥补能力的不足,这就是组织管理的作用。阿德勒的观点与管理大师彼得 · 德鲁克如出一辙。德鲁克说:“所谓管理,就是让个人的弱点最小化,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个人的优点。”

教育者不会因为教育对象的能力低下而担忧。教育的任务就是发挥优势、弥补不足,让人对社会整体做出自身的贡献。如果教育者将一切归咎于遗传,那就无异于放弃自己的工作。

我们要把弱势变为强势,不论对象能力高低,都不应该放弃教育。

父母对孩子造成影响,并不是父母的责任。

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自我决定性,即人可以决定自己的性格和价值判断标准。比如,虽然我们会受父母、家人和老师的影响,但是如何判断以及最终如何行动是由自己决定的。环境只是影响因,自己才是决定因。

这种想法往往被认为过于严苛:认为自己是命运主人,就无法将问题归咎于他人。然而我认为,这是一种充满可能性和希望的心理。我们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正因如此,今后的人生如何也由自己决定,任何时候自己都能改变现状。

大多数的父母、老师和老板都没有学过阿德勒心理学,或许会采用错误的教育方法。如果把错归结于自己的父母,进而又归咎于祖父母,是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的。换言之,他人并没有错。只有心智不健全的人才会归罪于他人。这种思维方式只会陷入没有出口的情结,靠炫耀或示弱来攻击他人。不如从改变自己开始,断绝错误的生活风格和教育方法产生的连锁反应。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得到。

让我们停止责备这种错误的教育,靠自己的力量打破循环。

指出问题并不会改善情况,只有弄清内在根源,才能找出幼年时决定自己生活风格的错误。

“你缺乏共同体感觉”“你不关心他人”“你有自卑感”,对患者说这类话,其实无法教会他们个人心理学的理论。“这样做有百害而无一利。”阿德勒说。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才好呢?关键在于弄清以下这些问题。

心理学者在讲课时说的都是客观的理论,但是我们应该理解孩子的行为,搞清楚为什么自己被当作外人,为什么感觉父母偏祖他人,为什么不再追求成功等。

即便像这样指出对方的问题所在,彼此也无法建立信赖关系,只会让对方紧闭内心。这样做不会给对方带来勇气,反而会使得他们勇气受挫。

指导者和咨询师的任务就是找到问题的内在原因,像老师讲课一样对性格形成过程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并用简明的话语表达出来。在幼年的什么时候判断失误,违背了共同体感觉的价值观产生的根源在何处,以及在什么时候丧失了自我决定的信心。如果对方是大人的话,就要帮助他,像玩推理游戏一样,找出错误产生的原因。仅靠知识性的理解,不会让人发生改变。

我们不仅要指出问题,而且要客观地分析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斩草还需除根。

就算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还是会换个形式再出现。

抓住错误性格的根源,理解错误所在,才能重新构建新的目标。

例如,由于恐惧人际关系或工作失败而失眠的患者,在服下安眠药后尽管可以入眠,但是很快就表现出其他症状,如出现偏头痛或头晕目眩的症状。我们要做的不是逐一解决表面问题,而是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如果不这么做,就永远都无法摆脱痛苦。不仅对身体病痛我们应该斩草除根,对处理人际关系引起的心理紧张和压抑也应如此。

首先,要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知,阅读本书的第二、第三章会有所帮助。几乎所有的人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和想法。如果能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就再也不会出现问题了。

然后,另起炉灶,用新的观点取而代之。比如“周围的人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不是做不到,我能做到”。

这些新观点就是生活目标的指针。阿德勒说:“如果能理解内在关联,就不会再走从前的老路。”只要能弄清之前的目标不对,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行为。

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目标的错误根源,斩草除根,制订新的计划。

想要改变自己,就必须了解幼年性格形成时犯下的错误。

无论到了什么岁数,都有可能完全纠正错误。

阿德勒认为,作为人生态度和人生剧本的性格(生活风格),在五岁前就成型了。性格的形成是由自己决定的。现代阿德勒心理学对这一个观念做出了修正——性格成型是在十岁左右。那么,幼年时就决定好的性格在成年以后还能改变吗?阿德勒说,就算是临死之前,也都能够改变。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呢?

阿德勒说,就算幼年时没有纠正那个错误,无论何时指出错误所在,而后把错误纠正过来,都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

阿德勒心理学采用早期回想分析的方法,将幼年时的记忆片段记录下来,从中分析出“自我概念:自己现在是什么样?”“世界相:他人和社会是什么样?”“自我理想: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只要找到幼年时的错误所在,并且加以理解,就一定能改变自我,因为“我们既是画作,又是画家”。

找到年少的错误并纠正过来,无论年纪多大,都能够改变人生。

早期回想分析,就是通过寻找幼年时的记忆片段,解开“我是……”“他人是……”“所以我必须……”的谜题。

教育者和医生除了指出教育对象和患者在哪里有问题之外,不会做别的。只有重新研究幼年时的错误,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阿德勒补充道:“想要理解某一事件,就要翻阅孩子的整个人生经历。”

阿德勒学派的咨询师会从几千万个记忆中选出几个能够强烈反映患者性格的记忆片段,通过病人年少时(十岁左右)的三到五个记忆片段进行分析。

笔者曾作为患者体验过几次早期回想分析。我记忆中总是出现“年少的我想要帮助因为离婚而悲伤哭泣的母亲”,与此相关的记忆如同情节跌宕起伏的连续剧般,一集接着一集。从这里可以看出,“我是背负救助苦难者使命的主人公,人生如同连续剧一般”。于是,我开始挑战改变自己,尝试赋予自己薪新的性格,“懂得真正的幸福就在平凡的日常中”“拥有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勇气”。

改变自我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从自己年少时的记忆片段来分析自己的性格吧!

重要的不是我们拥有什么,而是如何使用我们所拥有的东西。

遗传给人带来的特质既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全看人们如何去使用。比如,无法集中注意力的人,阿德勒学派会用“散漫力”和“多动力”这些积极正面观点去看待,并且认为不需要强行改变遗传特质,而只需要改变其使用方式。

“性格”也是“使用方式”的一种。具有“散漫力”“多动力”的人,如果不是自我界定“自己难以集中精神,相当无能”,而是认为自己“观点薪新,充满行动力”,那么,这个人的行动和人生就会随之发生改变。这就是不改变遗传特质而改变性格的使用方式。

职业选择也是使用方式的一种。对于具备“散漫力”和“多动力”的人来说,比起经理的工作,或许营业员和商业企划的职位更适合他们。这不是强行改变性格,而是通过改变职业选择来改变自我。

此外,注意力难以集中也可以通过习惯来弥补。多动的人可以培养记笔记的习惯,从而有效防止自己忘记要做的事。

比起思考自己拥有什么,更重要的是想清楚如何使用自己拥有的东西。

只改变想法不够,还要付出行动。不要等着从谁开始,要从自己做起。

“仅有好的想法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付诸行动,并且有所贡献。”这是阿德勒的原话。

无论是读书还是交谈,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建议如果不付诸行动,自身就不会发生改变。

必须要做的事情才是关键,你的感觉如何并不是问题,情感也不能构成理由。

情感是借口,必须要做的事就等于共识。当共识与自己的意图相反时,就会出现情感波动。必须要做却不想做的时候,就拿情感当作逃避的借口,这个时候,大多数人会编这样的理由:“为什么是我?”“没有人来帮我吗?”“为什么我必须要做这个?”

阿德勒是这样说的:“没有规定得从谁开始,也没有说非要有他人的帮助,这都跟你没有丝毫关系。我的忠告是,必须要从你这里开始,也不要想有没有他人来帮忙。”抛下借口,做好准备,只要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你一定可以改变自己。

抛下借口做好准备,去改变自己吧!

环境造就了你,你造就了环境。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无论是谁,在什么时候都能够改变自己,甚至还能改变他人和世界。

当然,仅靠想法就想立刻改变对方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就算是沧海一栗,也能够对他人产生哪怕一点影响。阿德勒引用瑞士教育学家约輸·享里希·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的话:“环境造就了人。同时,人也造就了环境。”假如准备改变自己,也必定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你绝不是环境的牺牲者,也不会对改变环境无能为力。一个人用蜡烛只能照亮小小的一个角落,但如果能影响他人一同点燃灯火,影响一个又一个人,那么就能照亮整个国家。改变一定是从某个人开始的,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改变自己就能改变世界。


不完美的勇气【8】
https://fulequn.github.io/2022/05/Article202205291/
作者
Fulequn
发布于
2022年5月29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