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勇气【7】
第七章 有能力贡献,才有价值
——关于“给予勇气”
父亲(即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总是给周围的人带来勇气。
我在十多岁的时候曾经转学。
转学后,我的数学成绩就一下子变差了。实际上,自从一开始考试时我就逃回家了。
于是我就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
父亲问:“怎么了,别人都能做到的事,你却做不到,反而在那边胡思乱想。尝试去做,你就一定都能做出来。”
此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数学变成了我的强项。
学校老师对我说“看吧,阿德勒,想做的话还是能做好的。”
我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情,如果无视一开始对学校老师说的话,就是“或许会考砸”之类的话,
我就能获得成功
——引自《回忆阿德勒》
所谓赋予勇气,就是促使对方感到自己有能力贡献、有价值。
所谓的勇气,就是认为“自己有能力贡献、有价值”的感觉,具有“克服困难的活力”。因为有了勇气,人们才能在有利于人生的道路上努力前行。一旦缺乏勇气,人就无法承受失败带来的伤害,于是选择逃避人生的课题。那么,对待缺乏勇气的人,应该如何做才好呢?既然缺乏勇气,那么帮助他补足勇气就可以了。这就是赋予他人勇气。
赋予他人勇气的典型行为就是向对方传达谢意。向对方说“谢谢你”“真是帮了大忙”。通过言语,让对方感到自己有能力并且被需要。
假如不用语言来传达,而是通过表情和眼神,那么只要让对方感觉到你信任他的潜力和能力,也能让对方充满勇气。赋予他人勇气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促使对方感到自己“有能力、有价值”。这不只是单纯的技巧。
让我们用语言或无言的态度,赋予他人勇气吧!
越俎代庖会挫伤他人的勇气。
越俎代庖就是认为对方做不到才出手帮助。
赋予他人勇气是要让人自立,相信他“一定能行”。
弗兰克·巴伯特夫人在回忆阿德勒时曾说:“阿德勒对我的小儿子相当细心,让他感到自己有能力照顾自己。在阿德勒的办公室,看到我帮着孩子脱外套,阿德勒博士马上就让我多加注意,我照做了。如今,小弗兰克已经长大,什么事都能自己独立完成,他如此自信,也渐渐不再内向腼腆了。”
这是阿德勒给患者带去勇气的一个片段。除了患者之外,阿德勒同样重视父母和教师对于患者的教育。在防止父母娇惯孩子的问题上,最重要的就是不插手也不插嘴地干涉孩子。
过于溺爱不是真正的爱。这样做不仅不会给孩子带来勇气,反而会挫伤其勇气。这是因为当父母越俎代庖、代为操办的时候,也就剥夺了孩子学习经验教训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所谓赋予他人勇气,就是要尽可能多地给对方提供机会,让他相信自己的能力。
当父母的不要越俎代庖,要尽可能地信任孩子。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无论什么事,只要他人能做到,那么通过努力无论是谁都能做到。
这是阿德勒在他的著作中反复表达过的观点。
个体心理学相信,无论是令人多么惊讶的成绩,只要持续进行适当的训练,那么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够做到。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信念。笔者在2014年挑战了撒哈拉沙漠马拉松,经过八天七夜,成功完成了260公里的赛程。此前30年,笔者的运动经历为零。别说260公里,就连10公里都没有跑过。如果要问我为什么能够完成大赛,那是因为我看到同年龄的朋友个个都跑完了全程。他们能做到的话,我也能做到,就算没办法一次成功,经过训练,下一次也一定能成功。带着这样的信念,我参加了挑战。
假如我不相信自己能行的话,别人再多的加油鼓劲恐怕也无法发挥效果。关于赋予勇气这方面也是一样的道理,朋友们无条件的信任给予了我勇气。“你一定行”,这些鼓励的话语让我鼓足勇气,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鼓起勇气,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做到任何事情。
有过失败的经历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认为自己做不到的这种想法。
勇气受挫才是真正的问题。
正如阿德勒所说,问题不在于失败,而在于如何面对失败。认为自己做不到、低估自己,心理上的失败才是最要命的。有的人在工作失败时就会说:“这辈子算完了。”但是有的人却会说:“下次努力弥补不就好了?”此外,有的人会把失败的经验当作人生财富,给予自己更多的勇气。可见,过去的经验并不能决定未来。个人对于失败经历的价值判断,才是决定勇气多寡和未来行为的关键。
正如阿德勒所说,什么样的经验都不会必然地导致个体的成功或失败。如何看待过去的经历,赋予其怎样的意义,是由自己决定的。
我曾经一度经历事业的挫败、人际关系的失败、家庭的失败,一时间很绝望,甚至得了抑郁症。然而,当接触阿德勒心理学后,就改变了对过往的看法,也改变了之后的行为,所以才能保持自信、传播自信。赋予事物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判断,取决于我们自身,这是阿德勒教会我的道理。
就算遭遇失败,也千万不要低估自己,不要认为自己“做不到”。
斥责、说教、惩罚是没用的,就算见效,充其量也就是调教,最重要的是进行冷静的对话。
“惩罚、教导、说教是没用的,”阿德勒说,“这种教育方式就算见效,充其量也只是调教而已,毫无意义。”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才好呢?“最好是冷静地与孩子对话。”阿德勒说。当孩子把玩具搞得满地都是,不要马上批评他(她),而是要冷静地对话。比如,“可真能干!把玩具都摆出来了。是不是一样能很好地把玩具都收起来呢?”转眼的工夫,孩子就把玩具收拾得整整齐齐了。
当然,同时给予孩子勇气也十分重要。对于勇气受挫的人来说,就算能冷静对话,但怎么都难以踏出第一步。因为他虽然心里明白,却未必能够付诸行动。此时,在对话的过程当中,就要给他更多的勇气,而不是加以指责。
停止斥责、惩罚和说教吧!
一个优秀的孩子,会让其他孩子都成为问题儿童。差距感是勇气受挫导致的。
一个太过优秀的孩子可能会让其他孩子的勇气受挫。阿德勒用一棵苗壮成长的树苗做比喻。这棵树独占了所有的阳光,其他树都只能生长在其阴影中;而这棵树由于根系发达,还抢走了其他树的养分。这样,其他树就长不高了。过于优秀的孩子独占了本来属于兄弟姐妹的关注、赞赏和关爱,兄弟姐妹自然就会变得性格乖僻。
阿德勒指出:“孩童时代几乎所有的勇气受挫都是由于大人偏袒他人造成的。”假如父母能平等对待子女,那么无论是那个优秀的孩子,还是他的兄弟姐妹,都会感到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这一点,就容易让孩子们的勇气受挫。
这个现象不仅限于兄弟姐妹,如果父亲很成功,孩子就会认为“反正不可能超越父亲的成绩”,于是便自己放弃努力。这也是因为勇气受挫。不要拿孩子与其兄弟姐妹或者父母比较,要用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作为肩负教育责任的父母和老师,对此更要多加注意。
注意,不要将对方与某个人拿来做对比。
一味鼓励“人生充满希望”,反而会让人失望。
一味警告“人生充满危难”,反而会让人感到恐怖。
对他人指手画脚,会挫伤对方的勇气。
如果父母和老师只向孩子们传递人生的光明面,告诉孩子“世界是充满希望的”,那么当孩子遭遇到现实的残酷后,就很容易挫伤勇气。相反,如果父母和老师经常警告孩子,“人生处处是危险困难”,也会让孩子勇气受挫。
失败也好,成功也罢,经历本身并没有什么,而我们如何看待这段经历才会影响今后的人生,最重要的是你对其赋予何种意义。父母和教师不能替代孩子给事物贴标签,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判断。
那么,父母和老师是不是什么都不用做了呢?当然不是。父母和老师要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勇气。那么,首先父母和老师自身就应该充满勇气,不会在困难面前选择自我逃避。要让孩子看到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如何披荆斩棘、勇于面对。接下来就要给孩子安排适当的任务,不去横加干预,让孩子自己积累经验。当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父母和老师可以在一旁加油鼓劲,给他们勇气。不是指手画脚,而是静静守候。父母和老师不代替孩子解决问题,不用自己的价值偏好干扰孩子,静静守候就能给孩子以勇气。
不要总是夸奖孩子。
在夸奖声中长大的人,总是会在意他人的眼光。
时常察言观色,就会变得胆小儒弱。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夸奖对方反而会使人勇气受挫。一般认为,夸奖和批评是相对的:当对方的行为符合自己心理预期时就给予夸奖,不符合时就加以批评。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操控,其结果就是,在夸奖声中长大的孩子,就算获得成功,如果没有他人认可,也不会感到满足。
看重他人的褒奖,就会忽视解决问题本身的价值和乐趣,而只去追求他人的评价。这样就会陷入情结,耍些小聪明来让自己得逞。此外,如果缺乏评价,就缺乏努力的动力,无法自我管控,因为察言观色而紧张,总是一副不自在的样子。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夸奖并不会赋予他人勇气。只有认为“自己有能力、有价值”的时候,才会充满勇气。
因此,像“做得真棒”之类的夸奖并没有什么魔力。在对话中必须要以相互尊敬、相互信赖,以不操纵孩子为前提。
比起夸奖,“共同体感觉”和“感谢”更能带给人勇气。用感谢和共同体感觉赋予对方勇气,而不是作为评价结果的赞扬。
不必指出他人的错误,也不需要进行技术指导。
对他人表示关心,发挥共同体感觉。
用对方的眼睛去观察,用对方的耳朵去倾听。
阿德勒心理学派的治疗,自始至终都是要带给他人勇气。其理由显而易见,阿德勒认为,如果治疗师对患者不关心,缺乏共同体感觉,那么治疗就不可能成功。
“只有真正关心患者,治疗才可能成功,我们必须要用对方的眼睛来看,用他人的耳朵来听。”
无论是抬高患者还是看轻患者,都没有办法有效地帮助他,必须让他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关心。
包含关心的共同体感觉,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尝试理解他人。通常说来,我们过往犯的错,就是不站在他人的立场,而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对方,误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理解对方。
共同体感觉之所以重要,并不只是为了理解他人。发挥共同体感觉还会给我们自身带来勇气。离开共同体感觉,就无法治好勇气不足的人。只有用对方的眼睛去看,用对方的耳朵去听,尝试真正理解对方,才能够赋予对方勇气。
不要用自己的眼睛,而是用对方的眼睛去看;不要用自己的耳朵,而是用对方的耳朵去倾听。
同情心 同理心
儒弱会传染,勇气也会传染,自己缺乏勇气的人也无法给他人带来勇气。
阿德勒说过:“勇气和懦弱都会传染。”
“只有从充满勇气的人那里,才能获得勇气。”
在带给他人勇气前,首先需要赋予自己勇气,如果连自己都勇气不足,自然没有办法给他人带来勇气。自己勇气不足,就会拿些小事作为借口,来逃避自己的课题。只有解决好自己的课题,才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拥有勇气的人,会从正面解决问题。那些为自己找借口逃避课题的人,自然也无法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因为必须自己拥有才能给予他人。首先从自己做起,才能带给他人勇气。
在带给他人勇气之前,首先让自己鼓足勇气。
规则不是用来约束他人,而是约束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紧要关头不是首先给他人勇气,而是先伸手救起落水者,把勇气和教育放在后头。
在阿德勒心理学的演讲会和研修班上,我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在紧急关头也应先让他人鼓足勇气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关于这个问题,阿德勒本人是这样说的:
“遇到有人在湖里溺水,当然不是先教他怎么游泳,而是先出手相救,然后再教导他。看到孩子站在20层楼上的窗户边,当然是抓紧先把他救下来,而后再教育他。”
在职场上也是如此。在阿德勒心理学中,赋予他人勇气是基于相互尊敬和相互信赖。这在企业人际关系和人才培养上也是十分有效的。然而,事态紧急的时候可以无视这一点,先度过眼前的危机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绝不可以此为借口,放弃赋予他人勇气。在紧急状况结束后,一旦生活恢复原样,就要把鼓起勇气这件事放在心上。这是现实生活中灵活变通的方法。
紧急状态时,应该先灭火,再去找起火原因;事态得到控制后,再回到赋予历气的课题上!
拥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气” “失败的勇气” “犯错的勇气”。
拥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气。”这是阿德勒学派索菲 · 拉扎斯菲尔德的话。
阿德勒在其著作中提到三种勇气,即接受不完美的勇气、接受失败的勇气以及犯错的勇气。
如果拥有这三种勇气,我们就能够无条件地肯定真实的自己。
任何人都会犯错,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如果缺乏这三种勇气,那么这世上谁都不可能拥有勇气。所以说,这三种勇气谁都需要。
所谓“自我肯定”就是有理由、有条件地自我认可。凭借诸如成绩不错、获得好评、人缘很好、乐于助人等理由来自我肯定。理论上,就是由于做出了努力,所以自我认可。阿德勒提倡的“自我接受”,是在没有任何理由、任何条件的情况下自我认可,这就需要我们所说的接受自身的不完美、失败和错误的勇气。
哪怕自身不完美、遭遇失败、犯下错误,也依旧要接受这样的自己。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不断给予他人勇气。
给予勇气不是一次就好,而是要不断给子对方和自己勇气。
本书的主题是改变自己。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改变自己呢?阿德勒有过这样一段论述:
“在治疗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确保对方朝着充满勇气的方向前行。满怀希望,微笑面对孩子,教育才有可能成功。在任何情况、任何阶段、任何场合,都要不断地给予他人勇气。如果想要改变自己,就要时常给自己加油鼓劲。”
笔者在工作等方面也会不断遇到新的挑战,挑战往往伴随着风险,一旦失败就可能会面临信用、金钱、时间和能力上的损失。对此,笔者偶尔也会感到恐惧。这时候要做的除了重新研究计划外,就是要让自己鼓起勇气,告诉自己“我一定能行” “不完美也没关系” “失败也没关系”,相信只要有勇气,自己就一定能够做到。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不断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