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勇气【6】

第六章 情感激烈的人具有强烈的自卑感

——关于“情感”

阿德勒很少谈及自身的成长。

即便说起,也只是截取片段来说。

他曾经提起过,自己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一旦生气就会喉头收缩,出现轻微呼吸不畅的现象。

数十年后,等他了解了易怒性格的成因,再回忆起当年的趣事时说道:

“那时的情况让我们非常痛苦,所以三岁时就下定决心不再生气。从那天起,我就再也没有发怒过。”

——引自《阿德勒的生涯》

我们并不是被情感所支配的,而是当自己对未来的方向和态度缺乏自信时,创造出情感来推自己一把。

“如果人没有情感的话,谁会想找个人结婚呢?”这是阿德勒学派经常说起的玩笑话。

所谓的情感并不是突如其来、毫无缘由的存在,而是为了帮助自己,自我创造出来的,并为己所用。

人不是因为沉溺于恋爱的感觉,所以才向对方告白,而是为了向对方告白,才自己创造出恋爱的感觉。利用情感在背后推了自己一把。

人也并不是因为受到生气的情感支配才发出怒吼,而是要借此表达自己的意见,为了支配他人,才表现出愤怒这种情感。

关于情绪,阿德勒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按照性格(生活风格)行动。但是当它偏离共识的时候,为了坚持自己的性格(作为个体感觉的生活风格),就会创造情绪并加以利用。行动=性格(方向)*情感(推动力)。情感就是为了实现个体感觉而行动的增幅装置,也可以比作是汽车的涡轮增压器。”

冲动行为并不是情感造成的。

情感激烈的人具有强烈的自卑感。

因为缺乏自信,所以才要利用情感。

当自己的性格(作为个人感觉的生活风格)偏离共识的时候,为了坚持自己的意志,情感就成了在背后推一把的助推器。

假如我们的性格没有偏离共识,就不必使用情感。就算背后没有助推器,自己的行为也会被他人所接纳,也就没有必要利用情感。最好的证据就是,一般的行为不会用到情感,总是泰然处之。人们的日常行为往往不会伴有情感。

相反,当我们的性格大幅偏离共识时,就需要利用情感使之正当化。几乎在所有情况及场合下,这都意味着共同体感觉较弱。共同体感觉较弱的人往往缺乏同情心,只考虑到自己的感受,人际交往不顺利,难以获得幸福,因而时常感到自卑。为了掩饰这种自卑感,就会利用更多的情感去推动自身。

激烈的情感和强烈的自卑感互为因果。激烈的情感归根到底是为了隐藏强烈的自卑感。

频繁使用激烈情感时,要意识到这是强大的自卑感在作祟。

情感可以分成“让人互相亲近的情感”和“让人互相疏离的情感”两种。

兴高采烈的人身边最能聚集人气。

阿德勒把人的情感分成两类,一类是“让人相互疏离的情感”,具体说来,就是发怒、厌恶、悲伤、不安、嫉妒等。另一类就是“让人相互亲近的情感”,具体说就是喜悦、高兴。

有趣的是,有些情感既让人疏离又让人亲近,那就是同情和羞耻心。这又是为什么呢?

同情本来就是促进人与人相互联系、相互亲近的情感,促使人用心去感受他人的痛苦和艰辛。然而,同情总是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因为人们一般认为,富有同情心是温柔的表现。于是,伪善者就利用这一点,装作同情的样子来博取人们的好感。阿德勒指出,如果同情和羞耻心被伪善者利用,就会令人与人相互疏离。

情感能够表现出个人拥有共同体感觉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无论如何,喜悦的情感总是会让人与人相互亲近。毕竟人都喜欢心情愉悦。

多多表现开心喜悦,让彼此更亲近吧!

人们常常利用嫉妒来剥夺对方的自由,强迫他人听从自己的医院。

贬低对方,让自己高高在上。

嫉妒就是当自己爱的人或者拥有的事物面临被夺走的危险时,不惜贬低、责难、束缚,甚至除掉争夺者或者被争夺对象的一种情感。阿德勒说:“嫉妒的作用就是用来贬低和责难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嫉妒是让人与人相互疏离的情感。

对于嫉妒的人来说,他们想要的战利品无非有两样。第一,束缚自己爱的人或者拥有的事物。当这个对象是恋人或婚姻伴侣时,就要束缚对方,让他(她)无处可逃。第二,贬低对方的价值,让自己高高在上。这就是之前我们学到的表现为价值贬低倾向的优越情结。在恋爱关系以外,职场上的嫉妒不仅会表现为贬低和束缚对方,甚至还表现为不惜排挤掉对手。

嫉妒就是从这两方面来满足自己欲求的强烈情感。因此,人们常常利用这种情感。但是,嫉妒不仅会使人与人彼此疏离,还会带来巨大的副作用。所以,不如学会放弃嫉妒,正面解决自己的课题。

不要嫉妒或贬低对手,而要通过努力让自己站得更高。

利用愤怒让他人屈服、支配他人是牺牲对方、抬高自己的卑鄙手段。

为了让一切如意,愤怒就会成为惯用伎俩。

除了嫉妒之外,愤怒也是一种时常会被用来疏离人际关系的情感。

愤怒最常见的目的在于支配他人。利用大声呵斥、宣泄情绪等手段,控制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并从中获得优越感。“牺牲对方来抬高自尊心”,赚取自身的优越感。这样做当然会令彼此之间产生隔阖。

即便如此,愤怒依旧时常被用到,因为在大多数场合,我们都可以利用愤怒如愿地控制对方。一旦尝到甜头,就会享受这种利用愤怒令他人屈服的乐趣,而后作为自己的惯用伎俩,于是自己就成了容易动怒的人。

但是,愤怒是迫使对方做出牺牲而获得的优势,是一种卑鄙的做法,利用愤怒最容易控制他人。但是,这种做法很快就会失效,利用愤怒支配他人往往无法得到对方真心的赞同和协助,反而容易疏离彼此的关系,即便用实力压倒对方也于事无补。这就好像从魔术帽里变出成捆的钞票并不会让人真的有钱,一切都是骗人的诡计。

不要妄图利用愤怒控制他人,应该与对方冷静地对话。

夸大悲伤和泪水是对他人的攻击,

以此成为给他人定罪的法官,比对方高出一等,

此外还能得到慰问和关切。

夸大悲伤的目的其实和愤怒是一样的。乍一听,大家或许无法理解,但是阿德勒说,两者的目的都是控制他人。阿德勒把眼泪称为“水性的力量”,因为眼泪代表弱小,但是弱小就是强大,没有人会攻击流泪的弱者。攻击弱小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这使得弱小成为支配对手最强大的武器。

此外,阿德勒还说:"一旦过度夸大悲伤,就会对周围的人怀有某种敌意。”这种情感会令人在心中生起敌意,想要作为原告和法官给对方定罪,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疏离。夸大悲伤可以获得更多的援助、安慰和关切,或许不少人都在无意识中不时地利用这种情感。

当然,也有毫无恶意的、纯粹的悲伤。但是,如果时常表现出激烈的情感,就要想想其中是否藏有某种敌意。不妨冷眼反观自身,做个自我检查。那些惯用这类疏离人际关系的情感的人,往往很难得到幸福。

惯用悲伤和泪水的人,请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恶意控诉的意图。

酒精不会改变人的本性,只不过是滴酒未沾时小心隐藏的本性,在精神放松后被表现出来罢了。

都说酒精是魔鬼,喝酒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阿德勒却偏要唱反调,他认为酒精不会改变人的性格,只不过酒精会将人隐藏的本性暴露出来罢了。

比如,白天懦弱顺从的人在酒后性情大变,惹是生非、寻衅滋事。一般大家都会认为,这是酒精让人性情大变。然而,阿德勒学派的看法却与此相反:一个人原本就对他人怀有敌意,只不过在没喝酒时隐藏得很好罢了。一旦喝了酒,本性就暴露无遗,仅此而已。

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会加以隐藏。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大家普遍认为这种感觉不好。同样,人们隐藏愤怒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刻意隐藏违背共同体感觉的真实想法,只有借着酒力才会显露出自己的本性。如果酒后失态,清醒后就该自我反省一下才是。

喝醉酒后,自己才能认清真正的自己。

愉快的笑容能温暖人心,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看到人开心的样子是件高兴的事,在传递喜悦的同时,自己心里也会感到温暖。这种情感让人们彼此手拉手、相互拥抱在一起,身心共同分享喜悦,能够瞬间拉近两人的距离。

阿德勒认为,喜说是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情感。相信人与人之间亲密联系的人会用笑容表达喜悦的情感,而这种情感能够进一步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相反,那些不相信人与人之间亲密联系的人,就会刻意隐藏喜悦的情感,在本来笑笑无妨的场合也始终面无表情,犹豫着“遇到这种情况自己笑出来好吗?”这就证明这些人并不相信他人,只在乎在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因此,这些人拒绝与他人分享喜悦,抗拒与他人建立亲密联系。

当人们相信他人的善意,相信对方是朋友后,就会想要表达自己的喜悦。并且当对方高兴的时候,自己也会同样开心。大大方方地表现出让人彼此亲近的喜悦之情,是我们迈向幸福的第一步。

不要害羞,让我们大大方方地表达喜悦的情感吧!

把他人当作敌人的人注定孤独。

自我陶醉的人也免不了孤单。

排斥他人,就要品尝独自一人的滋味。

无法融入人群,总是独自一人的状态被称为孤独。

阿德勒曾这样说过:“个人只有在社会背景下才能成为人。人们无法脱离人际交往而生存。孤独与共同体感觉恰好相反。”如果我们一直这样孤独下去,就没有办法获得幸福。

然而,人们往往会自己选择孤独,在多数场合下这是为了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到伤害。这正是自卑情结在作崇。于是,人们为了掩饰这种强烈的自卑感,就自己编出莫须有的故事,这就是优越情结的表现。这种自己编故事,认为“我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因而没有办法与他人交往”的情况,被阿德勒称为自我陶醉。

选择孤独的人有两种:一种把他人当作敌人而非朋友,他们因为害怕受伤,所以选择孤独;另一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他们因为自我陶醉而选择孤独。可惜的是,两者都与共同体感觉相去甚远,因为孤独令人相互疏离。

孤独是自己制造出来的状态,鼓起勇气融入人群吧!

不要拿情感做借口。不要争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情感会影响人的行为取向。但是,我们的日常行为并不总会感情用事。因此,情感不过是我们行为的附属品。”阿德勒说。

正如前面提到的,情感是在背后推动自己的助力器。当人们对前进方向缺乏自信的时候,通常会利用情感使自己的意志正当化。所以,不能说情感有多么不可或缺,就算没有情感在背后强行推一把,顺其自然也能做好。就算再怎么犹豫,也要根据共识确定方向。换言之,根据共同体感觉逐步修正方向就好,阿德勒如是说。

通常说来,情感被我们当作逃避解决人生课题的借口。

我们制造出悲伤不安的情感,作为情结的道具来逃避所面对的课题。

阿德勒说:“关键就在于做好自己该做的。你的感受如何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不能拿情感来做借口。”

就算改变情感也没有用,情感的根本在于性格。

性格不变,情感也无法改变。

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运用且有效的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心理咨询技法之一是认知行为疗法。北美阿德勒心理学会会员、人类性心理学代表人物阿尔伯特·埃利斯,以及成功将认知行为疗法体系化、深受阿德勒影响的心理学家亚伦·贝克认为,人的思考、情感和行动都是由认知决定的。比如,失败的时候有人说“实在不行了,这辈子算完蛋了”,也有人说“谁都会失败,下次再努力就好”,在不同的认知下,其思想和行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这种观点正好符合阿德勒心理学的认知理论,阿德勒将强烈影响认知的信念体系称为生活风格。(性格);并且认为,行动或情感是无法单独拿出来修正的。只有与信念组合的生活风格发生变化时,才会被根除。

改变生活风格就是改变自我,并且必须依次进行。本书第八章将对此进行深入探求,我们按顺序会逐步加深理解。


不完美的勇气【6】
https://fulequn.github.io/2022/05/Article202205251/
作者
Fulequn
发布于
2022年5月25日
许可协议